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將於1999年5月15日至6月15日舉辦一個由陳贊雲企劃的『矛盾與曖昧』陳慧嶠、董心如、蕭北辰聯展。此次參展作品,雖然由三位藝術家運用截然不同的媒材和主題創作,但作品本身均散發出一股共通的氣息。他們將相互矛盾的媒材和主題作重整,營造出強烈及不妥協的效果,但在作品表層後卻又呈現著難以言喻的曖昧訊息。從抽絲剝繭的解讀過程中,觀者可以領會到他們三位豐富多層面的內心世界。在速食文化、媒體傳播充斥的今天,陳慧嶠、董心如和蕭北辰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另一個值得慢慢回味與品嚐的選擇。
陳慧嶠在材料的運用上大膽的合併尖銳的針和柔軟的棉花,或將象徵飛翔與自由的羽毛套入冰冷的玻璃框裡。雖然白色的羽毛、乒乓球、棉花、雲朵或透明的水和不銹鋼的針讓人聯想起極限主義的自我約束,但是陳慧嶠以兩極化或對立的材質述說她特有的女性幽默。在冰冷壓抑的藝術形態中散發出柔情的一面;於「請勿觸摸」的前題下又期望保留溝通的管道,這就是陳慧嶠作品的最佳寫造。陳慧嶠曾經參加過無數國際大展,包括去年年底在紐約P.S.1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新藝術」聯展,而且在1988至1998年間,擔任台北「伊通公園」企劃總監。
經歷過台灣學院派水墨教育的董心如,於1991到1996年在美國紐約求學其間,吸取了不少西方當代藝術的養份。在東西方藝術理論的衝擊下,董心如在創作中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美學觀。譬如在1995到1997年的作品「山海經」、「境痕」系列裡,董心如逐漸由對物象的外觀進入內省,將主題與背景的關係曖昧化並且朝向自然與人的心靈空間發展。「我以複雜、紛亂的內心世界所營造的『山水』為主題,結合清晰和朦朧、物象和背景、內在和外在許多互相矛盾的元素。在無意識的塗抹,曖昧難明的色彩、形體中,隨著感覺遊走於畫布中….」,所以除了自然山水被過濾的影像外,董心如的畫作裡經常出現內斂處理的個人符號。
同樣在英國留學回國的蕭北辰,於過去四年裡創作了一系列以影子為主題的作品。影子雖然經常出現在文藝復興期後的西方繪畫裡,但它極少以獨立的姿態呈現。當蕭北辰將影子和物體脫離後,影子彷彿被寄予新生命似的漫遊於一個充滿矛盾的空間中。他的「影像」系列以模糊的手法,探討樹影曖昧的解讀可能。隨後蕭北辰以具象的手部影像為主題,創造出一系列名為「觸摸」的作品。在厚重的多媒材畫面上,被時間凝固的手影,傳達出有趣的張力。時間、物體和空間都被壓縮到一個神秘的黑洞裡。
展期中每逢週六下午2:30都安排了藝術家現場導覽,及幻燈片作品解說,歡迎社會大眾撥冗閒步至基金會參觀。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位於台北市松江路162號﹝力麗商業大樓﹞B2,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上午10時至下午七時,國定假休息,如有詢問請致電21002888轉8012張小姐。
陳慧嶠在材料的運用上大膽的合併尖銳的針和柔軟的棉花,或將象徵飛翔與自由的羽毛套入冰冷的玻璃框裡。雖然白色的羽毛、乒乓球、棉花、雲朵或透明的水和不銹鋼的針讓人聯想起極限主義的自我約束,但是陳慧嶠以兩極化或對立的材質述說她特有的女性幽默。在冰冷壓抑的藝術形態中散發出柔情的一面;於「請勿觸摸」的前題下又期望保留溝通的管道,這就是陳慧嶠作品的最佳寫造。陳慧嶠曾經參加過無數國際大展,包括去年年底在紐約P.S.1美術館舉辦的「中國新藝術」聯展,而且在1988至1998年間,擔任台北「伊通公園」企劃總監。
經歷過台灣學院派水墨教育的董心如,於1991到1996年在美國紐約求學其間,吸取了不少西方當代藝術的養份。在東西方藝術理論的衝擊下,董心如在創作中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美學觀。譬如在1995到1997年的作品「山海經」、「境痕」系列裡,董心如逐漸由對物象的外觀進入內省,將主題與背景的關係曖昧化並且朝向自然與人的心靈空間發展。「我以複雜、紛亂的內心世界所營造的『山水』為主題,結合清晰和朦朧、物象和背景、內在和外在許多互相矛盾的元素。在無意識的塗抹,曖昧難明的色彩、形體中,隨著感覺遊走於畫布中….」,所以除了自然山水被過濾的影像外,董心如的畫作裡經常出現內斂處理的個人符號。
同樣在英國留學回國的蕭北辰,於過去四年裡創作了一系列以影子為主題的作品。影子雖然經常出現在文藝復興期後的西方繪畫裡,但它極少以獨立的姿態呈現。當蕭北辰將影子和物體脫離後,影子彷彿被寄予新生命似的漫遊於一個充滿矛盾的空間中。他的「影像」系列以模糊的手法,探討樹影曖昧的解讀可能。隨後蕭北辰以具象的手部影像為主題,創造出一系列名為「觸摸」的作品。在厚重的多媒材畫面上,被時間凝固的手影,傳達出有趣的張力。時間、物體和空間都被壓縮到一個神秘的黑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