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藝 ─ 1999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展 [美術中心]
展期:
1999.6.23-1999.7.23
參展藝術家:
在人才輩出的台灣畫壇中,新生代可望的就是鼓勵。在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之下,每年提供一個月展期,給一所大專院校美術系學生舉辦展覽,今年郭木生文教基金會將於6月23日至7月17日與國立藝術學院聯合舉辦一場名為『色藝』1999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展。此次展覽也為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與校外聯合舉辦展覽開了一個先河。
根據國立藝術學院駐校藝術家張心龍老師認為,台灣藝術環境在過去一世紀以來經過幾番迭替;從日據時代的強烈殖民地色彩,到五、六十年代「東方」、「五月」畫派所標榜得西方前衛、在到八十年代的找尋本土精神,可謂一步一腳印,走的驚濤駭浪,好不熱鬧。到了二十世紀末的今天台灣的社會結構因著民主化和經濟體系的改變,Y世代的年輕人所關心的已不再是台灣身分問題或外來文化的侵入。它們似乎更能擁抱新紀元來臨的多元文化和地球村的現象,網際網路的開放使年輕人發展出一套新的溝通語彙,我們可以肯定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文化必是由Y世代所建立的。
台灣藝術的發展也與國內幾所大學的美術科系有密切關係。成立了才十六年的國立藝術學院雖然沒有師大或文大的美術系歷史悠久,但其自由的創作環境和學生們的執著意願卻彌補了此一 狀況的不足。我們從目前活躍在藝術創作領域裡,年輕一批創作者中很多都出自國立藝術學院便可證明,因此我們對即將畢業的學生也投已期待的眼光。從這次展覽的作品中,的確可以偷窺到二十一世紀台灣藝術前景一角。
蔡汶芳八縫紉視為女性該做知識的刻板形象提出反思被壓抑的女性意識,藉著輕柔透明的布紗,對主體自覺的領悟,呈現貼近自身的經驗片斷與痕跡,編織出女性真實多面卻澄澈的特質。
謝佳秀認為身體一種象徵符號或一種象形文字,就某種意義上,適一種語言的延伸與擴展。所以在做一個關於身體的陳述時,要將身體的這個概念超越一般既有的模式,呈現出更寬廣的想法新視野適必須的。故在衣物底下的人體是男是女並無太大區別,女體只是用來表現現代人的思維與感性訴求,或無奈、或空虛、或暗示….等意象。
楊崧正的作品一直有「看」的意象,這一定是個重點,其實「看」的意象,本來就很有趣,觀點可以表示出觀者所思所想。這個作品的第一件,就是一張作者的人像,幾乎沒有帶任何情感的「我」,第二張是自己透過相機在看自己,第三張仿若由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看這前兩者。此外,使用相機是因為,總覺得相機令人感冰冷,沒有感情、冷漠。即使內容是溫馨感人的都仍有太強烈的觀察意念。不過這也因此有令人產生思考的意識。
朱俊勳一反學院的分組限制,以水墨、油畫兩種媒材自由表現其個人對社會或藝術的質疑;楊嘉文的人體巨作似乎要把日漸被學院所揚棄得題材復興起來,透過人體構造的探索,人物個體與個體間的關係,來傳達人體群像之美。
陳香秀、李佳蕙、梁靜勻三位年輕藝術家是以自然界的岩石、泉水、植物、動物作為創作的題材。陳香秀把植物和動物的形象作擬人化的表現,使其蒙上曾淡淡的哲理化意味,透出一種對自然與人生的思索觀察。李佳蕙將他在關渡公所件到樹根幻化為泉水、山和古怪的動物,並組合成帶有超現實感畫面。
梁靜勻的水墨作品主題架構在自然界奇岩異石的描繪,但在畫面上所要呈現的,世藉由山石的塊面與幾何性的線條,傳達自我內心所要表達的空靈。
郟兆皖運用拼貼,將一些毫不相屬的人與物組合起來。在這樣的創作中他漸漸找到一系列自己關注的事物,並嘗試將許多元素放置平面繪畫的實驗中。
宋永玲則從其個人的宗教意念,將基督教裡伊甸園的生命述的故事,此乃聖經思路發展的二個不同的源頭,而其後所有人及事件發展也循序成二種不同揀選所產生之二條殊異的路。
謝志聰從作品理想傳達對「藝術」想法,他認「藝術」對觀眾而言,都是一種”異常”之體驗,藉由”異常”之情境,”超越”到”超越”裡去而藝術與人的接觸現場,成為”非人”的場域,各得摘取到與之相應之神秘,在”語言”與”思考”的城牆外,尋回”出生的本然”,以至帶有點”溯源””拂塵”之意味,恢復原始本來該有的生命力。
我們殷切地期待這些的藝術創作者,綻放出新的藝術風采,新紀元的台灣藝壇注入一股活潑有利的強心針。
蔡汶芳八縫紉視為女性該做知識的刻板形象提出反思被壓抑的女性意識,藉著輕柔透明的布紗,對主體自覺的領悟,呈現貼近自身的經驗片斷與痕跡,編織出女性真實多面卻澄澈的特質。
謝佳秀認為身體一種象徵符號或一種象形文字,就某種意義上,適一種語言的延伸與擴展。所以在做一個關於身體的陳述時,要將身體的這個概念超越一般既有的模式,呈現出更寬廣的想法新視野適必須的。故在衣物底下的人體是男是女並無太大區別,女體只是用來表現現代人的思維與感性訴求,或無奈、或空虛、或暗示….等意象。
楊崧正的作品一直有「看」的意象,這一定是個重點,其實「看」的意象,本來就很有趣,觀點可以表示出觀者所思所想。這個作品的第一件,就是一張作者的人像,幾乎沒有帶任何情感的「我」,第二張是自己透過相機在看自己,第三張仿若由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看這前兩者。此外,使用相機是因為,總覺得相機令人感冰冷,沒有感情、冷漠。即使內容是溫馨感人的都仍有太強烈的觀察意念。不過這也因此有令人產生思考的意識。
朱俊勳一反學院的分組限制,以水墨、油畫兩種媒材自由表現其個人對社會或藝術的質疑;楊嘉文的人體巨作似乎要把日漸被學院所揚棄得題材復興起來,透過人體構造的探索,人物個體與個體間的關係,來傳達人體群像之美。
陳香秀、李佳蕙、梁靜勻三位年輕藝術家是以自然界的岩石、泉水、植物、動物作為創作的題材。陳香秀把植物和動物的形象作擬人化的表現,使其蒙上曾淡淡的哲理化意味,透出一種對自然與人生的思索觀察。李佳蕙將他在關渡公所件到樹根幻化為泉水、山和古怪的動物,並組合成帶有超現實感畫面。
梁靜勻的水墨作品主題架構在自然界奇岩異石的描繪,但在畫面上所要呈現的,世藉由山石的塊面與幾何性的線條,傳達自我內心所要表達的空靈。
郟兆皖運用拼貼,將一些毫不相屬的人與物組合起來。在這樣的創作中他漸漸找到一系列自己關注的事物,並嘗試將許多元素放置平面繪畫的實驗中。
宋永玲則從其個人的宗教意念,將基督教裡伊甸園的生命述的故事,此乃聖經思路發展的二個不同的源頭,而其後所有人及事件發展也循序成二種不同揀選所產生之二條殊異的路。
謝志聰從作品理想傳達對「藝術」想法,他認「藝術」對觀眾而言,都是一種”異常”之體驗,藉由”異常”之情境,”超越”到”超越”裡去而藝術與人的接觸現場,成為”非人”的場域,各得摘取到與之相應之神秘,在”語言”與”思考”的城牆外,尋回”出生的本然”,以至帶有點”溯源””拂塵”之意味,恢復原始本來該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