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倡導全民美育並鼓勵終生藝術學習,以及薪傳台灣樸素藝術老中青三代的創作精神,透過特展鼓勵有心人士建構台灣樸素藝術代表作家檔案,並能達成探討樸素藝術的多元風格與美學目的,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與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特別委請台北市立師院視覺藝術研究所蘇振明教授擔任策展,並於公元二OO一年元月二日到一月三日,在郭木生文教基金會美術中心(台北市松江路162號B2)舉辦「台灣樸素藝術薪傳展」。
樸素藝術有別於學院藝術,因為創作者未經學院或專業美術教育的影響,因此,其作品大都具有獨特的風格,顯露出類似原始藝術或兒童畫般的天真稚拙。樸素藝術的作品係以生活經驗圖像為導引,並訴求於個性化的民俗色彩,樸素藝術這條路上可說是與日具增地蓬勃發展。台灣的樸素藝術創作者,以謙卑的態度、樸拙的繪畫語、忠實地記錄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抒內心的記憶與情感,雖然夾帶著台灣土地的草根氣息,但卻是最能反映台灣庶民百年來的心靈意象,也記錄著台灣從農業社會步入工商時代風土民情。
此次特展,將有46位樸素藝術家參與展出,內容計有台灣樸素畫家、雕刻家、中國農民畫以及來自印度和尼泊爾的作品,除了靜態的展覽以及台灣樸素畫家雕刻家的記錄片播映之外,也安排了專題演講暢談樸素藝術與全民終身藝術學習,亦有專家、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對話,也有實地操作的親子創作。
本次的展覽作品共有118件,其中平面繪畫佔81件,立體雕塑有37件。而平面繪畫中又包含水彩、刺繡、彩墨、素描、剪貼等媒材作品,立體雕塑則以木雕、石雕、根雕與水泥型塑等媒材為主。作品的樣式、風格多采多姿,而創作者的背景更是來自各行各業,這些創作者的出身背景有農婦、理髮師、台電接線技師、礦工、養蜂人、一般的家庭主婦以及現代的上班族等等。
參展的創作者背景各有特色,尤其以文盲者的作品更具特色,這些創作者如蘇楊扼、張李富、洪通、林淵、辜萬枝等人;另外,已經高齡九十六歲的張李富老婆婆,張李富老沝沝係童養媳出身,期的作品滿了對於童養媳出身的哀愁,而在透過抒發積醞數十年的情感後,作品也逐漸趨向樂觀進取,現在經常看著自己的作品吟唱歌謠,張李富老婆婆的作品包含了水彩、刺繡、彩筆、素描等等,可說是多才多藝。其他頗有特色的創作者,如潘源田則是理髮師,他的雕刻刀為客人雕塑頭髮造型,他的雕刻刀也幫木頭造形設計;從事原住民藝術文化的創作與傳承的林益千與高富村;也有身兼大廚師而且集砍唱與創作於一身的傅龍華;還有描寫礦工生活的高興、林旺、余進長等人;而海底的打撈專家張火焰老先生的畫作也在本次畫展之列。
從事樸素藝術調查與研究二十多年,發掘的樸素藝術創作者有近百位,但是由於展場空間的限制,無法讓台灣所有的創作者參展;基於樸素藝術「薪傳」的理念,採取每階段、各行業各取數位創作者作品的代表性選展,造成遺珠之憾,也是不得已也。這些創作者各行業各年齡層皆有,對於在老一輩樸素藝術家凋零後,憂心樸素藝術可能隨之消失的人,也有一定程度的釋疑作用。
「傳承」與「創新」並不是相互背離的兩極,而是讓傳統更具活力的生命方向。此次特展即是希冀透過此理念推動樸素藝術的發展,因此本次特展除了靜態展覽外,親子導賞活動開放與鼓勵教師與學生、阿公阿婆與兒孫共同創作,藉由此活動讓師生分享生活經驗,讓兒孫分享祖父母的生活歷史,分享這些沒有距離的美,以及有關傳統台灣讓人懷念的生活圖象;藉此,大家將會發現,樸素藝術即在全民的周遭,這是一場「零距離的美」,因為人人皆可以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