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表現感情,但以無形的語言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實不容易,雕塑與繪畫猶如一個人的左手與右手,張大千筆下的山水是有情山水,廖洪標所塑的人物是感性人物。這次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能將廿世紀中國最高水平陶塑作品展現國際舞台,讓作品得以綻放光芒、世代流傳。
傳統石灣陶藝之美,首推傳神,廖洪標作品不僅將傳神概念發揮到極致,從他作品中的人體結構、衣紋處理、釉色變化等創作方法與特色,都可媲美西方的雕塑藝術。他認為創作時一定要有豐富的感情,將感情溶化在人物中去,而且產生相互的共鳴。
廖洪標注重傳統技藝的發揮,同時有所創新。他在繼承石灣傳統陶塑氣韻生動特色的同時,有意拋開常見的類似國畫衣紋的流暢線條,吸收西洋雕塑塊面結構的手法,強調體積感,創出了自己豪放潑辣、蒼勁撲拙的藝術風格。他以細膩的手法刻劃塑造的人物作品,有著骨骼奇特、結構緊湊、形象傳神等重要藝術特點。
每件作品的結構佈局,符合人物的性格差異與題材需要;他活用西方藝術科學化理論,強化了中國傳統雕塑的內涵。
他強調「藝術創作的方法,首要體驗生活,熟悉對象,塑造作品要有真誠感情」,並說:生活是開啟藝術的鎖匙,感情是作品的藝術生命,感情是從生活中來的,是生活形象的積累,是形象塑造的保證,看似容易,實艱辛,不是憑空苦思冥想可以達到的。
故情感愈豐富,藝術愈傳神,作品就愈有生命力,否則只有形式,甚至只是流於模型而已,毫無傳神可言。但是思維中的形象感情,變成視覺的藝術形象作品,必須要通過形態和藝術技巧表達,才能體現出來。因為人物感情的表現,需要用人體造型來反映–形體結構及人物動態是感情表現的物質基礎:重視形態結構的配合,達到以形傳神的目的,這是藝術造型的一個重要手段。廖洪標的作品,不僅具備石灣陶本身予人親切感受外,更蘊含著靈氣與藝術家自身的天賦,它的藝術層次早已超越了傳統工藝美術,不僅表現了他天真樸素的感情,追求心性自由的思想情操,更如實反應整個東方文化的精神面貌。他的陶塑結合了工藝美術(形、神、意)、立體空間及釉變藝術(泥、釉、火),且透過專業技術(如造型、結構、雕塑質感…的表現),精彩呈現作品的內在深度與廣度。
1997年退休後的他,從未停止創作。他不僅是當代石灣陶塑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更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難得的雕塑大師。綜觀廖洪標一生對藝術的執著與苦心追求,正如姚北全形容他的一首詩–「看似尋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卻艱辛」。